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教育 - 正文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时间:2023-09-20作者:点击数:

合肥工业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2版)

一、学科基本情况

所属学院:澳门威尼克斯人网站  学科、专业代码:0818   获得授权时间:2018

二、学科简介

合肥工业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始于上世纪50年代,6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坚持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乃至世界。历经几代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孜孜探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建成了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创新为一体的高水平学术研究基地。学科紧跟地质科学与地质工程基础理论发展的学科前沿,重点围绕我国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的矿产资源、水文地质和地质工程技术方面开展系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既强调地质科学基础理论与方法,又强调基础理论、方法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产学研结合的研究与教学特色,形成了包含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和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在内的四个主要研究方向。

1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发展历史沿革

1945

淮南煤炭工业专科学校创立,设置采矿科、地质科

1954

成立合肥矿业学院,先后设立地建系、地质系

1958

改制为教育部直属合肥工业大学。先后设置了放射性地质、地球物理勘探、地质普查与勘探、水文地质、金属非金属地质和煤田地质等6个专业

1972

支持淮南煤炭学院组建地质系;保留地质普查与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及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三个本科专业

1998

国家学科专业调整,原地质专业和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分别调整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和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

2000

获地质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3

获地质工程(工程硕士)授权点

2015

成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

2018

获地质工程与地质资源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教研队伍现有27人,其中正高级9名、副高级11名、中级7名,具有博士学位的24人。其中,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安徽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人,黄山学者2人,师资力量雄厚、梯队结构合理。研究涉及土木、建筑、水利、交通、能源、材料、环境等领域中的主要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问题。近5年科研经费4000余万元,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经费2000余万元。教学方面曾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发表科研论文3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50多篇,校定核心期刊论文60余篇,出版教材和专著7本。同时,主编了3本国家行业标准和7本安徽省地方标准(规范),取得了显著的技术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国内外相关科学研究及工程建设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培养标准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培养学生具有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开拓进取、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和创新精神,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较高的沟通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及必要的专业技能,了解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具有从事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教学、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培养过程中围绕学科方向进行系统的课程学习并开展研究工作,要求掌握该学科方向的专业基础知识和野外工作技能。借助学位论文的科学选题,运用已有的知识积累、理论方法和研究技术开展研究工作,并进一步加深对该学科方向的理解,具备一定的独立承担科研工作的能力。学生应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先进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测试技术,能成为国家机关、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的高级专门人才。

四、主要研究方向

1)矿产普查与勘探:形成了我国长江中下游等重要成矿带的成矿学、找矿预测评价、矿产资源勘查理论与技术,解决了矿产开发和利用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为国家矿产资源战略部署和规划、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大型-超大型矿床发现以及战略矿产资源持续供应等提供理论依据、技术支撑和科学咨询。

2)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形成了地球化学、矿床学、同位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学信息可视化耦合分析等方面的创新成果,在水文与工程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勘察以及重大工程地质灾害与防治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攻克了若干地球探测与解译技术难题,研发水文地球化探技术和水害防治信息技术。

3)地质工程:形成了膨胀土、盐渍土、软土、污染土等不良土体处治理论与技术体系;紧密结合“皖江经济带”承接产业转移重大国家战略需求,在安徽省重大工程地质问题、重大工程建设基础工程、地质灾害与防治、场地稳定性研究等方面形成了系列新技术、新方法。

4)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形成了地质工程水害防治,特别是基岩矿坑、城市地质地下水防治和环境保护特色方向,其中基岩裂隙水非线性运移以及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成果突出,针对我国华北型煤田矿井突水导水通道形成机制分析与矿坑涌水量的计算及地下水环境评价,开展采矿活动影响下地下水系统水动力-水化学演化机理研究,研发矿井水害防治新技术。

五、学制及学分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4年;获批休学创业的硕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为7年。课程学习1年,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1年。总学分为28-32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为16-18学分。

六、课程地图

2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地图

     

培养学生开拓进取、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训练学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

训练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

训练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

培养学生从事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教学、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能运用一门外语熟练地阅读专业文献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

自然辩证法概论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英语

 

 

 

矩阵理论

 

 

 

数值分析

 

 

 

数理统计

 

 

 

随机过程

 

 

 

最优化方法

 

 

 

有限元分析原理

 

高等岩石力学

 

 

高等土力学

 

 

学科前沿专题

 

 

 

工程水文地质学

 

 

 

公共实验

 

 

 

论文写作

 

 

口语(英语)

 

 

 

文献检索

 

 

 

新技术类(地质工程中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与3S技术)

 

 

 

文学与艺术欣赏

 

 

 

 

建筑艺术与文化

 

 

 

 

高等地球化学

 

成矿原理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沉积学原理

 

地球动力学原理

 

资源勘查信息系统

 

勘查地球物理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GIS

 

勘查地球化学

 

遥感调查方法与图像处理

 

工程地质数值法

 

地质工程测试技术

 

特殊地基处理

 

特殊土工程性质

 

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

 

土动力学

 

专门水文地质学

 

水土污染与防治

 

基岩裂隙水文学

 

矿山水害防治

 

地下水资源优化管理

 

文献阅读

 

 

开题报告

 

 

学术交流

 

 

实践环节

 

 

 

七、课程关系图

八、实践教学地图

本学科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实验技能、工程设计能力、工程检测能力、工程监测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为了培养上述实践能力主要进行包括实验、实训和实习在内的实践环节,具体而言可分为:公共实验、论文写作、创新教育、学术交流、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毕业论文、创新实践和工作技术实践。

3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实践教学地图

实践能力标准

 

实践内容

实验技能

工程设计能力

工程检测能力

工程监测能力

科学研究能力

创新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

社会实践能力

实验

公共实验

实训

论文写作

 

 

 

 

 

创新教育

学术交流

 

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

实习

创新实践

实践环节

助教、助管

 

 

 

 

 

 

 

九、课程设置方案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的设置根据《合肥工业大学“能力导向的一体化教学体系建设指南”》制定,实施课程总量限制,总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学位课、专业选修课)不超过30门。专业课程的设置实行审查准入制,研究生专业课程要有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教材和教案。研究生课程中增加 “学科前沿专题”必修课程,该课程可由多位教授联合讲授。其他专业课程参照课程设置方案进行。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方案(总学分为28-32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为16-18学分)

类别

     

学时

学分

考核学期

考核性质

备注

考试

考查

 

 

 

 

学位课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选修

一门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8

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6

2

 

 

必修

英语

60

3

 

 

矩阵理论

32

2

 

 

必修

(不少于两门)

数值分析

32

2

 

 

数理统计

32

2

 

 

随机过程

32

2

 

 

最优化方法

32

2

 

 

有限元分析原理

32

2

 

 

专业学位课

高等岩石力学

32

2

 

 

一级学科学位课(选修不低于4学分)

高等土力学

32

2

 

 

学科前沿专题

32

2

 

 

工程水文地质学

32

2

 

 

 

 

 

 

公共选修课

公共实验

16

1

 

 

必修

论文写作

16

1

 

 

口语(英语)

32

2

 

 

选修不少于一门

文献检索

16

1

 

 

新技术类(地质工程中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与3S技术)

32

2

 

 

文学与艺术欣赏

16

1

 

 

专业

选修

高等地球化学

32

2

 

 

模块一

矿产普查与勘探

成矿原理

32

2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32

2

 

 

沉积学原理

32

2

 

 

地球动力学原理

32

2

 

 

资源勘查信息系统

32

2

 

 

模块二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勘查地球物理

32

2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GIS

32

2

 

 

勘查地球化学

32

2

 

 

遥感调查方法与图像处理

32

2

 

 

工程地质数值法

32

2

 

 

模块三地质工程

地质工程测试技术

32

2

 

 

特殊地基处理

32

2

 

 

特殊土工程性质

32

2

 

 

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

32

2

 

 

土动力学

32

2

 

 

专门水文地质学

32

2

 

 

模块四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水土污染与防治

32

2

 

 

基岩裂隙水文学

32

2

 

 

矿山水害防治

32

2

 

 

地下水资源优化管理

32

2

 

 

补修本科课程

由导师根据其指导的研究生培养实际,自行选择补修本科课程

必修环节

文献阅读

 

1

 

 

不计入

总学分

开题报告

 

1

 

 

学术交流

 

1

 

实践环节

 

1

 

注:表中有已明确标注的课程和环节,红色标注为建议开设的课程,空白部分请自主设置,专业课原则上为32学时2学分,必修课考核性质原则上为考试。

十、必修环节

1文献阅读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结合学位论文任务,阅读至少100 篇研究领域内的国内外文献,了解本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技术方法等,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不少于5000 字的文献综述报告。

2、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以文献综述报告为基础,主要介绍课题研究的来源、目的、意义及该课题在国内外研究概况、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和预期效果等内容,并通过第二学期开展的集中开题答辩后,方可进入课题研究阶段。

3、论文答辩

硕士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在相关科研工作的基础上撰写学位论文,学位论文通过查重和专家外审后,经导师同意,参加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统一答辩。

4、学术交流

硕士研究在校期间应参加不少于 8次学术活动,其中本人进行正规性的学术报告不少于 1 次。每次学术活动要有 500 字左右的总结报告。

5、实践环节

创新能力培养是硕士生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硕士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应依托科研平台,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科研课题。研究生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申请专利和撰写科研项目申请书,参加各类竞赛和其他创新实践活动。工作技术实践内容可以是针对本科生的课程教学、辅导、试验、实习的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辅导,也可以是厂矿企业、科研部门、工程单位的生产、科研技术或管理工作。作为工作技术实践的一部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将硕士生担任助教或助管工作设立为1个学分的必修环节。要求助教所助课程学时(或累计)不少于48学时;助管工作量当量等同于助教工作量要求。

 

十一、培养方式与方法

培养方式和方法上,因材施教,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学生的兴趣开展相关研究课题。借鉴国内外一流高校的做法和经验,鼓励导师针对每名硕士研究生成立“导师委员会”(成员2-3名),对学生进行团队培养,更好地培养具有交叉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硕士研究生。

 

十二、学位论文要求

硕士研究生用于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撰写的时间不得少于1年。硕士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见解,能反映出作者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达到培养方案和授予学位的要求,完成硕士学位论文者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有关学位论文答辩按照合肥工业大学相关管理办法和要求执行。

 

十三、其他说明

对于跨专业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至少2门本专业本科核心课程,并通过考试,但不计学分。可选择的补修本科核心课程包括:土质学与土力学、岩体力学与工程、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勘察、地基处理(I)、构造地质学、混凝土结构原理、水文地质学基础、基础工程。